close
參考國外學者Asher[14]於1975所調查的兒童發生扁平足之年齡與百分比圖,新生兒因韌帶鬆弛與下肢肌力尚在發展,
所以幾乎全是扁平足,一歲半有97%為扁平足,三歲有50%為為扁平足,三~六歲為足弓快速發展的階段,
而五歲小朋友有80%以上足弓已成形,九歲以後就不再有明顯變化。
上述情形的原因在於嬰兒於9.5~13個月之間開始自行站立,12~18個月才會走路,
而六歲時足部結構發育已與成人類近,七~八歲肌肉的協調性完整,已具備成人步態的能力。
所以我們建議幼兒矯正扁平足的黃金期在3~6歲的學齡前,而且最晚必需在9歲前;
太早介入對小朋友扁平足做矯正未必是好事,但3歲前若是腳跟有明顯外翻,則必需考慮提早做矯正。
兒童步態之發展
- 嬰兒開始放手學走,2~3步便跌倒,姿勢不協調
- 可獨立行走時,二手高舉,腳高抬,腳掌完全接地,步長短,步頻高,二腳寬幅大
- 可穩定行走時,二手放下並進而前後擺動,可以腳跟先著地走路,二腳寬幅變小
兒童成熟步態之指標
- 單腳站立期%:1歲半32%, 3歲為35%
- 可以腳跟先著地走路:75% 1.5~2歲兒童可練習這樣走路
- 行走時雙手前後擺動:1歲半65%, 4歲為100%
- 腳跟著地前,膝蓋會先伸直,著地時膝蓋會微彎曲再伸直:1歲半為75%,2歲為100%
兒童下肢鐘擺現象
- 幼兒出生時呈現O型腿&跟骨內翻
- 一歲半~三四歲時呈現X型腿 (Knock knee)&跟骨外翻
- 兒童下肢於O型腿與X型腿之間的變化 稱為鐘擺現象pendulum phenomenon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