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足村村長伯的求生筆記,一段關於困境、希望與重生的生命故事。
村長伯是個嘉義的鄉下人,他的故事充滿力量,也讓人深受啟發。除了面臨家人與自己老病的困境之外,他也正值退休年齡,同時擔憂著事業傳承的問題。這些多重壓力,幾乎讓他失去了生活的希望。但也因為這些困境,促使他去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健康之路。
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村長伯的生命故事!你會發現,原來要活的健康,其實只需要我們願意改變,就有可能重新獲得健康與希望。
故事要從2003年說起,那一年,SARS疫情籠罩全球,整個台灣也都陷入了緊張與不安。當時村長伯正在馬偕醫院,主持一項足部健康的研究計畫;當時,這個計畫的服務人員,因為面臨疫情風險而不願進醫院工作,使得計畫面臨了是否要暫停的選擇。但是,村長伯選擇堅持承諾,由他帶領另一批新的服務人員到第一線服務,把這個足部健康計畫如期完成。對他而言這不僅是一個研究,更是一份責任。
然而,命運的考驗總是接踵而來。當時,村長伯的二姊、也是高齡父母的主要照顧者,因為患了重病,無法同時照顧行動不便的爸爸,與年邁的媽媽,只能把父親送到護理之家,並由國外回來的大姐跟村長伯負責陪伴。
爸爸住進護理之家後,從坐輪椅變成整天躺在床上,除了整日穿尿布,還要插鼻胃管進食與抽痰;為了防止爸爸自己動手偷拔掉管子,最後不得不接受讓他的手被約束帶固定在床邊的困境。村長伯既無奈又沒有解決辦法,只能讓他躺著被照顧到93歲。
沒想到,2023年,93歲的媽媽因為跌倒,動手術置入鋼板。出院後住進養護中心,不得不整日穿尿布,不到一個月就因為急性肺炎過世。
村長伯的父母親都是在93歲往生,父親臥床6年,讓他覺得很遺憾。他也很感嘆,要是母親跌倒後不用開刀,就可以讓她生命的最後階段,可以少一個傷口、少一根鋼板、少一片尿布的苦。
在超高齡社會中,有限的社會資源難以全面支持長輩的照護需求,而跌倒可能帶來的後果更是難以預測。父母的相繼離世,除了讓村長伯心痛難過,他也常常想,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,能讓父母少受這些苦?
不僅如此,2019年健康問題也找上了村長伯。他第一次住進了加護病房,體會到穿尿布的苦。他的太太也收到了一張病危通知書。這次的經歷成為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。躺在病床上的他開始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。
他說:「以前覺得自己很健康,不會生病不會死;但生病後才發現,很怕生病也很怕死,原來生命是如此脆弱。」
雖然村長伯擁有不少醫療資源的照顧,但是治療過程還是面臨很多困境,例如醫院檢查都正常,但就是睡不好、吃不下,整天有氣無力。高血壓、失眠、呼吸障礙、身體痠痛,這些問題一直無法根治。
為了根本解決問題,村長伯也試了很多方法,他試過輔具、接地氣、氣功、法藥、身心技法等。可是,這麼多方法,他覺得自己就像迷路了,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?
經歷過這些挑戰後,村長伯有感而發的說到:「人生中每個人都會遇到病痛和災難,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面對它們。有些人怨天尤人,有些人則視困難為成長的機會。」他提到古人的智慧: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。」他相信,所有的磨難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養分。
身為嘉義人,村長伯始終希望能為故鄉盡一份心力。加上自己對於父母和二姊的深深懷念,更驅使他將自身的求生經驗,回饋給嘉義的長照與健康推廣。
因此,他除了返回嘉義與中正大學高齡基地合作,推動健康老化的相關計畫,也曾主動與嘉義衛生局研究,期望能為故鄉的長輩們,帶來更好的健康促進方法。
也正是因為這些經歷,村長伯決定將他的故事分享給更多人。除了健康問題,他也面臨退休與事業傳承的挑戰。為了幫助更多人跟這些無法根治的健康問題和平共處,並為自己的事業找到傳承之道,他決定將自己多年來的心路歷程與養生心得,用教育的方法,分享給更多人,並將從中學到的寶貴經驗,整理成三大重點:
重點一長照與足步:教大家如何照顧自己的腳。因為腳是身體的根基,只有腳健康了,整個人才能站得穩、走更久。
重點二醫藥與法要:分享治療與自療,運用足步身心放鬆的心法,改變與養成健康習慣,讓身心放鬆、更有活力。
重點三健康生活環境:幫環境把脈,打造一個與地球共振的運動,讓身心可以放鬆的生活環境。
他希望這些經驗能夠幫助大家維持健康、延緩老化,讓大家都能夠站更穩、走更久,並努力以不臥床、不跌倒、不尿布,做為生活目標。同時,他也希望能將自己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傳承下去,幫助更多人活出健康、有意義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