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要從村長伯去探望一位頸椎痠痛的長輩開始說起。當時他想幫長輩按摩,但被媽媽提醒長輩的骨頭脆弱,可能會受傷。這讓村長伯思考,有沒有辦法讓長輩自己舒緩痠痛呢?
後來,村長伯的父親住院,村長伯在醫院裡看到很多家屬面臨醫療法規的限制,除了陪伴和基本照護,無法動手幫親人減輕病痛。
就連村長伯自己生病時,醫生也告訴他,藥物只能延緩病情,根本無法治癒。這讓他下定決心,一定要找到讓自己能更健康的主動方法,於是開始了自療之路。
在照顧家人和自己生病的過程中,村長伯發現,醫生雖然負責診斷和控制病情,但想要真正恢復健康,還是得靠自己!於是他開始研究主動自療的方法,學會傾聽身體的訊息,找到對應的處理方法。
對於那些還能照顧自己的人,村長伯教他們怎麼找到身體的痠痛點,也就是那些讓你感到不舒服的地方。利用按摩木球,不論是站著、坐著還是躺著,都可以自己控制按摩的位置、力道和時間,這樣就不怕被別人按傷,還能在醫生指導下,減少對醫藥的依賴。
針對身體活動能力不方便的人,村長伯也設計了一套適合由家人協助的方法,他建議從腳底的足部反射運動開始,輕輕地用按摩木球刺激腳底,這樣就能讓身體放鬆,促進健康,而且不會違反醫療法規的限制。
針對走路姿勢不良,特別是習慣走路低頭駝背的人,村長伯發明了運用半圓伸展平衡訓練器,進行腳跟和腳尖走路的訓練。後來,針對腳底筋膜、小腿肌肉太緊,與平衡感不好的人,他更進一步開發多功能的半圓拉筋器及配套課程,幫助他們做伸展運動和平衡訓練。
而村長伯的健康狀況不只是痠痛,還有高血壓、睡眠障礙和心臟功能老化等等的問題。
由於呼吸道有障礙,他除了鼻子做手術,睡覺時還需要戴矯正牙套和使用口部貼膠帶,這十年來還換了三台正壓呼吸器。他開始擔心,未來的生活是不是要一直依賴這些醫療設備生活下去?
最讓村長伯困擾的是,雖然做了很多檢查,結果顯示正常或輕度異常,雖然醫生開了很多藥,但他仍常感到氣虛或胸悶,對未來是不是能恢復健康,他感到迷茫。
為了尋找解決辦法,村長伯除了尋求中西醫的幫助,還嘗試了各種非傳統療法,包括運動訓練、太極、整復、拍打、腳底按摩、草藥、筋膜抖動、接地氣,甚至求神、卜卦等等。
未來,村長伯也希望能將自身經驗,分享這些嘗試的過程與心得,期盼能幫助大家建立正確的觀念,並在適合的情況下運用這些方法。
研究腳超過二十年的村長伯,有一天他讀到《史記》裡扁鵲說的「病不可醫」,才發現有幾種情況的病無法醫治,問題不在神醫本身,而在於患者本身。就算是神醫,遇到這三種人也沒辦法:
第一、無緣者:只有主動尋求幫助的人,才能有機會獲得改變的機會。
第二、無信者:只有相信治療可行的人,才有希望走出苦痛的深淵。
第三、無願者:只有願意改變的人,才能真正實現身心的轉變。
他感歎這三種人就像一面鏡子,提醒我們生病時該有的態度。只有自己積極面對,不放棄,才能抓住健康的機會。
村長伯認為,生病不只是身體的問題,心法也很重要。面對家人生病時的無助,他開始嘗試宗教跟心靈的治療法藥。他認為,法藥俱有像藥的功能。
結果他透過法藥的幫助,不僅治好他身體的病痛,還讓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,心裡也變得踏實。從那時候開始,他就決定要用佛法來幫助更多的人,把自己的黑暗都轉化成光明。
為了幫助更多人,村長伯在2017年發展出「915足步身心運動」,與足步身心放鬆的心法,透過重複的練習,促進大腦神經迴路的活化,達到調身、調心、調息的身心平衡,讓身心合一。
2024年,他更推出了三週改變走路習慣的課程。他帶領社區據點的長輩改變走路習慣,從每天15分鐘的練習開始,逐步建立健康的走路模式。三週就能看到長輩的改變和進步,十二週促進健康,六個月養成健康習慣,創造了許多健康奇蹟的故事。
村長伯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,健康不只是醫生的責任,更需要我們主動的意願,自己去改變生活習慣,用身心放鬆迎接更美好的生活。